首頁 > 資訊 > 文化 > 正文

翻哪些書可以最快掌握清代學術
2016-03-03 16:20:26   來源:中國登封網(wǎng)   評論:0 點擊:

  中國登封網(wǎng)訊 清人談經(jīng)論史的集子是很值得看的,一方面是因為清代學術開創(chuàng)了現(xiàn)代學術的典范,只舉一個例子,比如今日的文獻綜述和論文

  中國登封網(wǎng)訊 清人談經(jīng)論史的集子是很值得看的,一方面是因為清代學術開創(chuàng)了現(xiàn)代學術的典范,只舉一個例子,比如今日的文獻綜述和論文書寫范式就是從清儒的“提要”和“札記”衍化而來。另一方面因為他們距離我們時代較近,社會形態(tài)與問題便比較類似,所以雖是古文,但讀來卻常能產(chǎn)生親切的吐槽感。更重要的是,有一大撥清人的氣象比前代更篤實,這里說的前代,自然指的是宋明這一段。兩者的差距,只舉一句評論你就能感覺到,清人中做春秋學的很多,最牛的那位叫顧棟高,他有一句話說:

  “大凡不求事實,而但求好題目說的好聽者,皆宋儒之講經(jīng)也。”

  說白了,在清代學者看來,宋明那批文人,愛講門面話,說出來蠻漂亮,要為天地為生民、心性理氣什么的,實際上卻虛的很。就從經(jīng)史關系來說,宋人是“榮經(jīng)陋史”,從宋儒王安石廢漢唐注疏,倡新義理學,直斥《春秋》為“斷爛朝報”,就開始貶損史學。后繼他的道學人士,更是玩起心性之學。搞到后來,一論學就空空地剩下一堆心性理氣。

  東西沒錯,做過了頭就變了味。本來是每個人內心做的踐履工夫,一兩個念頭體會,摯友之間深夜交流的“為己之學”,后來逐漸變的非要擱臺面上仔細拆開來分析討論才行,這就出了問題。修養(yǎng)是修養(yǎng),但把修養(yǎng)的工夫論天天掛嘴頭上當拆字游戲來做,就中了魔障。清儒就是要走出這個怪圈,就力反這類“宋人語錄”。其實明代王陽明說“五經(jīng)皆史”,已經(jīng)有點兒紓解道學家偏執(zhí)狂的意思,告訴年輕人吶,還是要落到實處和事上。(“以事言謂之史,以道言謂之經(jīng)。事即道,道即事。”)到章學誠時“六經(jīng)皆史”,更是要點出一個經(jīng)世致用、治教合一來(“六經(jīng)皆先王之政典”)。經(jīng)史與經(jīng)世,這兩點大致也可算是清儒的精神內核,由此也就衍化出種種具體的學術研究門徑來。

  除了清代學者的大部頭專題研究外,有一塊兒不容忽視的就是清人文集,這塊東西其實不好讀,因為數(shù)量太多,都看一遍恐怕大半輩子就過去了。所以做學問基本上都會找些捷徑。苦茶師有個例子舉的好,他說:

  “過去教科書外,還有教參用書,就是老師用的書,我們的課本只有原文,而老師的教參上則有詳細的解釋說明。很多同學聰明滴買了教參,從而比別人早知道教科書的答案。后來讀古書,很多朋友知道先看總目提要和讀書記,從而獲得了別人讀古籍而不知道的答案。”

  總目提要和讀書記確實是好東西,不過讀清人文集還有一個取擇的問題,集子是由文章匯成的,如何找出需要看的文章也是個問題,這就需要目錄學。這方面,就可以推薦以下一些書:

  1、王重民:《清代文集篇目分類索引》。這本書是1931-1934年就編成的。那個年代,把要找的書找全了尚且不易,所以整本書僅收書四百多種。盡管書不多,格局倒清晰,總類自然是按四部來分,而細目則很細,比如“七禮總義”下面就分成宮室、冕服、婚禮、宗法、田制、封建、祭祀、廟制等二十多類,每類分別把清人討論的文章題目編進去,清代又沒有知網(wǎng)檢索,所以這種書最便于我們迅速查找某一話題具體的討論分析。該書僅提供文章的篇名與出處。所以后來像譚其驤便做過這種按圖索驥的工作,用這本書的目錄,查找古籍,編過《清人文集地理類匯編》,有1986年浙江人民出版社的版本,便比較方便使用。跟這本書一類的,還有賀長齡、魏源的《清經(jīng)世文編》,其實也有類編的功用,對于清人的單篇文章分類檢索,我們習慣于用它們。王書有1965年中華書局版。

  王重民:《清代文集篇目分類索引》

  譚其驤《清人文集地理類匯編》

  2、張舜徽:《清人文集別錄》、《清人筆記條辨》。張先生年少立大志,想重修清史,這種志向擱現(xiàn)在學術界,導師準大棍子給你打滅了。然而,為學先立乎其大。張先生雖然沒編成清史,但做的工夫最后凝結成的幾本書依舊成為學界內部的典范型著作,其中《清儒學記》和這兩本書就是主要成果?!秳e錄》一書,據(jù)張舜徽自己說,他一共看了有一千一百多家清人的文集,并分別寫下評語。由于文集好壞參差,所以最終只選取其中六百家。值得注意的是,張先生顯然不是做簡單的校讎工作,而是“好考作者行事,記書中要旨,究其論證之得失,核其學識之深淺。”這種從家世、行事探尋著述意旨的方法,同時也是我們公共號提倡“以史解經(jīng)”的思想史分析旨趣所在,相較上面那本目錄檢索工具書,這兩本書則是對大部分主要清代文集的總體概覽,便于我們掌握全書的梗概與作者大致的思想傾向。劉永濟先生讀完《別錄》后稱嘆道:

  “非有淵博之學,弘通之識,不足以成此書。觀其評騭學術,論而能斷,即足見其有學有識也。況其文筆雅健,又非常人所能逮;今人具此根柢者甚罕,能讀此書者已不多矣”(《舊學輯存》)。

  “考鏡源流”在這里主要包括三個方面:一是探尋清代學術的源頭,一是比敘學者“家學、師承或友朋講習之益”,“以見授受濡漸之跡”(《別錄·自敘》),一是追溯學術的“首創(chuàng)之功”(《條辨》P122),揭露學術剽竊之跡,闡述學術觀點的發(fā)展演變過程。該書有1963年中華書局版和2004年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版。

  張舜徽:《清人文集別錄》

  3、柯愈春:《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》。這本書跟上面張舜徽的書是一個類型,總收錄詩文集約兩萬家 ,遠超過前人所撰述的提要。該書是按照作者的生卒年代排列,并且提供筆畫檢索,比上面張舜徽那本更便于查找,然而也因為量多,因此提要的內容實在簡陋,遠遠遜于張舜徽一書。提要在于介紹書籍內容,知人論世,而柯的提要則僅敘作者基本信息與卷數(shù)、藏刻等情況,并不能彰顯提要的功用,但卻有大全的意義。簡言之,柯書收的全,張書評的好,各有各的用。本書有2001年北京古籍出版社版。

  柯愈春:《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》

  4、《四庫全書總目》與《續(xù)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(稿本)》。因我們這篇文章討論清代文集,所以就把這兩本通用大書列在后面。在較早之前,有三本書是顧頡剛、陳垣那代學者必備的案頭書籍,分別是紀昀等編修的《四庫全書總目》、張之洞與繆荃孫編的《書目答問》、嘉慶時顧修編《匯刻書目》(此書后有朱學勤、傅云龍、羅振玉等增補),三本之中除《四庫全書總目》提供提要外,后兩本主要是作為按目搜書的工具使用。其中《匯刻書目》如今已被《中國叢書綜錄》取代,而《書目答問補正》的用法本身便是學者人手一本,不斷在頁間增補,最后形成自己的一本專有的讀書書單,所以有多種不同的“補正”版本,如今比較好用的算孫文泱的《增訂書目答問補正》,中華書局2011年出版。清代的書單,可用于補充的還有孫殿起的《販書偶記》與續(xù)編,孫在北京開通學齋書店,販賣古籍數(shù)十年,該書即他所錄經(jīng)手之書,收書近萬種,大部分是清代的著作,也兼收少許明代小說與辛亥以后抗戰(zhàn)之前的著作,凡見于四庫總目的一概不錄。對外行的朋友來講,這種目錄書的用途就是把它擱手頭上,看到一本好書,就附帶查查同類或同時代還有其他那些好書。有人講“因書即目,因目就學”之類的話,大概就是這個意思。

  孫文泱的《增訂書目答問補正》

  《四庫全書總目》,基本學者都會使用,不必贅述。對其修補最常用的還有余嘉錫的《四庫提要辯證》。而《續(xù)修四庫總目》,則是1931年有日本退回庚子賠款為資金,柯邵忞等七十一人撰寫而成,抗戰(zhàn)勝利后,稿本由沈兼士接收,后全部歸屬中科院圖書館。如今網(wǎng)上容易下載到的就是齊魯書社1996年出版的這個手稿影印本,字跡潦草,甚至涂改痕跡,極不便使用。在此前后,將此書分別排印出版的有:經(jīng)部(中華書局1993)、叢書部(國家圖書館2010)、集部(上海古籍2014)、史部(上海古籍2015)。不過如果談論提要的質量,豆友武的評論已經(jīng)說的很直接了:

  《四庫全書總目》

  “如果稱《四庫總目》的撰寫者為“館臣”,那么寫《續(xù)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》(經(jīng)部·尚書類)的最多是出版商和書販子,先根據(jù)《書目答問》、《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》定下來褒貶,然后節(jié)鈔些序跋,如果是大書就鈔上卷帙細目,再用文人墨客的讀書記加以潤色,最后舉小例若干。當然,作為提要書,轉抄因襲肯定不可避免,但抄完了還添油加醋,把序跋里的就這么一說變成了偉大的學術貢獻,就只能說明撰寫者實在口重。”

  不過念在清人的“讀書記”(也就是書評)散在各處,難以一時查找到需要的,所以續(xù)修四庫提要也可解一時之急。

  《續(xù)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(稿本)》

  5、“讀書記”。上面提到“讀書記”,由于本文是介紹一些清人著作的提要,便于迅速掌握大義,按理說四庫和續(xù)修四庫提要已經(jīng)汲取了各類讀書記的精華,大致夠用了。然而其實存世的大量清人的“讀書記”仍舊可作為“參考答案”。由于清人的“讀書記”中自然保存有不少翻閱同代學者書后所寫的評論,時代相近,前人自然能讀出一些我們所不能體味的“微言大義”。這些“讀后感”大多數(shù)并未全被兩部四庫提要所采納(如姚鼐《惜抱軒書錄》所收本人所撰提要原稿,因四庫總纂紀昀不喜宋人之學,與姚鼐意見每每相左,所以常損益姚氏所作序論各文。)因此也是一條讀書捷徑。只是這類“讀書記”多為個人別集,散見各處,至今學界未能將所有存世讀書記匯編,按書目分別類聚評論的索引,所以查找起來極為不便。此前中華書局有兩種叢書涉及這類著作,其一是“學術筆記叢刊”。其二為“清人書目題跋叢刊”。這兩類叢書已囊括大部分著名的清代讀書提要。

相關熱詞搜索:學術

上一篇:樂清市文廣新局局長走訪非遺傳承人活動
下一篇:人生最大的捷徑 是閱讀一流的書

分享到: 收藏

右側版權信息

凡本網(wǎng)注明"來源:中國登封網(wǎng) 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于中國登封網(wǎng),轉載請注明"來源中國登封網(wǎng)“。

凡本網(wǎng)注明 "來源:XXX(非中國登封網(wǎng))" 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(wǎng)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
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(wǎng)聯(lián)系的,請在30日內進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