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背景來看,兩人最初上的學校都不算最好,隨后的學校都不錯,但其實不算最好的大學。巴菲特當時去的是賓州學校的沃頓商學院,當年沃頓并沒有日后顯赫,巴菲特不滿意后轉(zhuǎn)校到內(nèi)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,畢業(yè)后被哈佛商學院拒絕,隨后進入哥倫比亞大學,幸會投資大師本杰明.格林厄姆;畢業(yè)時獲得最高A+,從而進入投資界。索羅斯孤身來到倫敦,最開始也是在一家專科學校,三次嘗試才考上倫敦政治經(jīng)濟學院。他是在無奈之下選擇經(jīng)濟學,當時的LSE剛好群星璀璨,索羅斯一邊半工半讀,一邊接觸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,幫助他日后總結(jié)出反身性理論應用于投資。
巴菲特的投資理念是講求長期復利的“滾雪球”,索羅斯的投資哲學則是利用短期錯誤的“反身性”理論。以大眾流行觀點來看,前者被認為投資,更為正統(tǒng),而后者則被認投機,更為取巧——這其實也反映大眾對于對沖基金或者做空者的偏見,總是認為他們帶來不穩(wěn)定,而巴菲特之類長線投資者帶來穩(wěn)定。事實上,市場經(jīng)濟尤其資本市場如果沒有波動是沒有生命力的,所謂投資,很多時候無非是成功的投機而已。
兩人成績?nèi)绾?,可能金融危機是很好的觀察窗口。根據(jù)2008的業(yè)績來看,這是多數(shù)人的災難年,同時也是巴菲特豐收的一年。這年他在財富上超過比爾蓋茨,成為《福布斯》世界首富。根據(jù)相關(guān)資料,巴菲特管理的伯克希爾公司2008年底總資產(chǎn)2674億美元,凈資產(chǎn)1093億美元。
對比之下,索羅斯則掙扎保住財富榜位置,《福布斯》排名第101。媒體特別比較了二人區(qū)別,索羅斯管理的量子捐贈基金據(jù)報道資產(chǎn)管理規(guī)模為200億美元,根據(jù)索羅斯管理的索羅斯基金管理公司向美國證監(jiān)會呈報的資料,2008年底股票投資規(guī)模46.16億美元。這也意味著巴菲特管理的股票投資規(guī)模是索羅斯的11倍左右,同時巴菲特財富為620億美元,索羅斯為90億美元。
2008年標準普爾指數(shù)下跌了37%,伯克希爾2008年虧損9.6%,量子基金2008年的投資收益率為8%,而對沖基金平均虧損率超過了18%。
如此看來,從個人財富與資產(chǎn)規(guī)???,好像巴菲特占優(yōu),但是這也更多投資風格以及公司性質(zhì)的不同。根據(jù)相關(guān)報道,單就2008年來看,巴菲特比較集中持股,518億美元只投資了41只股票,索羅斯則不是,46億美元就投資了83只股票。
資本主義的權(quán)力規(guī)則被理解得比較簡單粗暴,獲得財富是證明自身的唯一辦法,美國教授在名為《知識創(chuàng)富》書中中“財富是資本主義衡量成功的最終標準。那些擁有大量財富的人是重要的,值得獻殷勤。他們值得別人尊敬,也要求別人順從。他們是贏家。”盡管如此,財富重要,但是達到一定級別之后,比較的維度也有所不同。雖然看起來巴菲特財富比索羅斯多,但是很難說巴菲特比索羅斯成功,人生起點不同,維度也不同,從財富到慈善,從物質(zhì)到精神,從離場到價值觀。
從某種意義,兩人都趕上了美國資本主義的好時代,但是兩個人差距,我認為不是在于投資方式或者投資水平,除了性格差異之外,倒是很好迪說明了移民奮斗艱難程度。
本土大富翁vs移民企業(yè)家沃倫.巴菲特的人生就一個典型美國大富翁的人生,他的家族19世紀就來到奧馬哈,他的家族多代經(jīng)商,父親是國會議員,妻子是妹妹舍友,也是近鄰,離巴菲特的家只有一個半街區(qū)的地方長大,同時雙方的父母是多年的老朋友。巴菲特的家庭也很幸福,兒子小巴菲特自由地選擇了音樂事業(yè),巴菲特自己除了私人飛機以及可樂之外,也沒什么特別愛好,他的資產(chǎn)中大部分都會捐出,而且不少(約300億美元)給了好友,捐給世界首富比爾·蓋茨及其妻子建立的“比爾與梅琳達·蓋茨基金會”。
巴菲特很多言論很親民,比如主張對于富翁征稅,這使得他曾經(jīng)被評為美國除了父親之外最敬愛的男人。索羅斯則復雜得多,他出身匈牙利中產(chǎn)階級,少年就遭遇國破家亡,17歲離家留學,成年后也墮落沉淪過,直到26歲來到美國才開始事業(yè)起步。他離婚三次,與子女關(guān)系并不算非常和諧,在公共評價之中也遠遠比巴菲特復雜,他也會說自己更像精明的匈牙利人而不是天真的美國人。
巴菲特知足常樂,他明白自己的優(yōu)勢,他多次描述自己在于幸運,主要原因在于出生在美國,“我很幸運。我是出生在美國。成功的概率為30比1或40比1。我與生俱來就有一些幸運的基因,也恰巧出生在合適的年代。要是我出生在幾千年前的話,很可能成為那些兇猛野獸的午餐,因為我即不擅長奔跑也不會爬樹。”
也正因此,索羅斯的人生比起巴菲特來說復雜得多,外界的復雜評價某種程度都是內(nèi)在世界的映射,正如外界對于索羅斯的又愛又恨與對巴菲特單純的愛,也是基于這點。
索羅斯是一個移民企業(yè)家,任何移民都是一場艱難的文化跨越,只有成功跨越過語言、文化、社交等等高聳入云的“巴別塔”的人,才能最終看到輝煌。比如據(jù)說索羅斯很欣賞經(jīng)濟學家楊小凱,曾經(jīng)希望雇傭他,兩人惺惺相惜之處不少,移民應該是其中一項。即使索羅斯在美國自立門戶對沖基金,早期客戶也主要歐洲人,很多是認識很多年的人。但是即使聰明勤奮如楊小凱,在西方打拼也很辛苦,不僅在于學術(shù)研究等硬性指標,更在于社交網(wǎng)絡(luò)等軟性環(huán)境的短板,所以不少人說如果楊小凱出生在美國,那么他獲得諾貝爾經(jīng)濟學獎的概率會大很多。
比較巴菲特索羅斯,就像面對兩座神像,兩人的精神世界與物質(zhì)存在都令人賞心悅目,但是對比巴菲特純凈簡單如透明玻璃的精神世界,索羅斯的精神世界則復雜絢爛如教堂彩色玻璃,從中投射出不同文化不同世界的光澤。
我個人是覺得索羅斯其實比巴菲特偉大,他起點不如巴菲特,打拼之路相當艱難,他的人生是從一個封閉社會向開放社會攀登的曲折過程,其中的疏離與被排斥,不是巴菲特這樣生于此老于此奧馬哈人能夠體會得到的。成名之后他的關(guān)注,也與巴菲特式的簡單行善哲學有所不同,他對于鐵幕國家的情感以及構(gòu)建開放社會的想法,使得他對于世界有著更清晰宏大的認識,也有著堅定的價值觀。
反身性:失敗的哲學家除了父親,卡爾.波普被認為是對索羅斯影響最深的人。索羅斯多次向他致敬,他應該算波普最有力的推廣者以及公眾知名度最高的學生。索羅斯認為卡爾·波普的《開放社會及其敵人》蘊涵著無窮的啟示力量,波普的開放社會(open society)雖然沒有給出定義,但其原則基于“根本真理無法被證實”的前提,開放社會是以這樣一種認識為基礎(chǔ)的。
索羅斯的畢業(yè)論文也是波普指導,但其實兩人交往并不深厚。波普屬于對于學生很直接很嚴格類型,而索羅斯成績并不算好,他記憶中兩人討論論文并不算很滿意,這或多或少緣于他不屬于學術(shù)上很出眾的傳統(tǒng)類型。